二月二龍抬頭
原創:答天問
2022年3月2日,發布世界500強的知識服務平臺《大美無度》總部,“二月二,龍抬頭”答天問。
大美無度世界品牌大會副秘書長、風水大師李兆奇:
農歷“二月二”,民間俗稱“龍抬頭”的日子,標志著春回大地,萬物復蘇。那么,“龍抬頭”的說法源自哪里?一些習俗有何寓意?
領袖的方法研究者、風水大師導師魏義光答天問:
龍,作為炎黃子孫的精神圖騰,不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古人認為,負責行云布雨的龍和其它動物一樣也是要蟄伏的,“聞雷聲而動”“春分登天”可以看成是“龍抬頭”說法的起始。“二月二”也叫“春龍節”“春耕節”,起源可以追溯到伏羲氏時代。
從天文學上來說,“二月二,龍抬頭”,這實際跟古代對天象的認知有關系。我國古代用28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并劃分為東西南北4宮,東宮7宿由30顆恒星組成,被想象成一條南北伸展的青龍。每到春分后黃昏時,青龍七宿中的兩顆“龍角星”就會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其余各星組成的龍身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猶如“龍抬頭”。又恰逢春生機勃勃的春天,后來便衍生出“春龍節”等。
從節氣上說,農歷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氣溫回升,大地解凍,很多地方特別是北方地區開始降雨,為不失農時,“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在春耕將始之時,敬龍祈雨,目的是盼望五谷豐登,所以,也叫“春耕節”。
二月二為節始于唐代,是一個以踏青、挑菜、迎富為主要習俗活動的節日。宋代依然如此,在節日流行范圍和熱鬧程度似乎比唐代更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宋代文學作品中,“踏青”“挑菜”兩詞屢屢出現,比如賀鑄《薄幸》中有“自過了收燈后,都不見,踏青挑菜”,吳潛《望江南·憶江南》中有“挈榼攜壺從笑傲,踏青挑菜恣追尋”,陸游《水龍吟·春日游摩訶池》中有“挑菜初閑,禁煙將近”等,都說明踏青、挑菜習俗的普遍。宋人魏了翁有《二月二日遂寧北郊迎富故事》,詩道:“才過結柳送貧日,又見簮花迎富時。……里俗相傳今已久,謾隨人意看兒嬉。”展示了遂寧一帶的迎富習俗。
過“二月二”節的習俗,約從元代開始,形成于北方城鄉地區。元明時期,唐宋時期二月二的踏青、挑菜、迎富習俗在一些地方仍然傳承不廢。元代謝應芳《二月二日漫興》詩云:“時俗喜逢迎富日,老夫羞作送窮文。”《西湖游覽志余》第二十卷“熙朝樂事”中云:“二日,士女皆戴篷葉,諺云‘蓬開先百草,戴了春不老’”,可視為踏青挑菜的證明。
此外,這一時期還出現了新的節俗活動。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二月二已與龍聯系起來,并已有關于撒灰和禁忌的明確記載。元代末年熊夢祥《析津志·歲紀》載:“二月二日,謂之龍抬頭。五更時,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糝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內,男子、婦人不用掃地,恐驚了龍眼睛。”元代《朱太守風雪漁樵記》雜劇中一段對白云“我直到二月二,那時可是龍抬頭,我也不敢抬頭”,也是二月二已被稱作“龍抬頭”明證。
元人熊夢祥《析津志》記載元大都風俗,已有“二月二,謂之龍抬頭”之說。明代沈榜在《宛署雜記》中說:“都人呼二月二為‘龍抬頭’,鄉民用灰自門外蜿蜒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用面攤煎餅。熏床炕,令百蟲不生。”
真知有未來!
聯系人:李兆奇 0571-85104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