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來院士蒞臨盤錦調研設施農業并提出系統性發展諫言
2025年6月1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天來教授,受盤錦鑫葉農業科技公司劉廣會董事長邀請,率專業團隊深入盤錦設施農業一線調研。此次調研覆蓋盤山太平鎮凱地合作社堿地柿子和惠豐達堿地柿子產業園高升鎮香蔥生產溫室、大洼錦輝農業公司堿地柿子分選加工包裝車間和生產基地、新發地海城圣原公司番茄糖度色著無損自動分揀生產線、以及盤錦鑫葉公司減脂黃瓜生產示范園區、堿地番茄品種篩選溫室和泥炭基質圍根栽培示范溫室等核心產區。
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泥炭應用推廣分會會長孟憲民教授、秘書長王志芳,省老科協副會長趙義平二級教授,盤錦市老科協原會長、老市長張耀武,原市農技推廣站王洪田老站長,盤錦市現代農業服務中心及盤山、大洼區主管部門負責同志,相關企業代表20余人全程參加與調研(見圖1)。
圖1.李天來院士帶領團隊來盤錦調研設施農業
調研結束后,在盤錦鑫葉農業公司召開了座談會(見圖2)。會議由劉廣會董事長主持,他系統介紹了盤錦設施農業現狀及面臨的瓶頸。與會代表圍繞產業痛點積極諫言獻策。趙義平副會長應李天來院士要求,全面梳理了設施農業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高度肯定了作為全國頂級園藝大專家對盤錦、遼寧乃至全國園藝產業發展作出的卓越貢獻。
圖2.李天來院士在盤錦鑫葉農業科技公司發表產業發展諫言
針對調研發現的問題及與會人員反饋,李天來院士從產業戰略層面四大系統性發展建議:
一、統籌資源布局,構建規?;a業發展新格局
盤錦設施種植堿地柿子在全國形成一定品牌影響力,打造集中連片的規?;a基地是突破發展瓶頸的關鍵路徑。建議盤錦市委、市政府啟動全市耕地資源精細化普查工程,全面摸清可開發、可利用及可調整的耕地資源底數,在此基礎上編制科學合理的設施農業規?;l展規劃,推動產業向集中連片、規模經營方向轉型。
規模化發展模式可通過集約化管理降低單位生產成本,提升機械化作業效率,更能通過產能集聚增強市場議價能力與抗風險能力。通過科學布局,盤錦有望鞏固全國市場優勢地位,避免出現 "墻里開花墻外香" 的產業被動局面,實現設施種植業經濟效益與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雙重提升。
二、推進設施智能化改造,加速生產方式升級
設施裝備升級是提升產業現代化水平的核心抓手,需重點突破機械化作業與環境調控自動化兩大技術瓶頸。在機械化改造方面,應依據設施農業全產業鏈生產流程,對現有溫室設施進行適應性設計優化,實現種植、管理、收獲各環節與機械設備的高效適配,大幅降低人力成本。
環境調控系統升級需結合盤錦地域氣候特征與作物生長需求,研發推廣高適配性自動化調控解決方案。針對當前日光溫室自動化系統存在的融合度低、改造成本高等問題,建議開展低成本技術攻關,實現溫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等環境因子的精準智能調控。
在資金保障機制上,創新采用 "三個三分之一" 投入模式:政府財政資金發揮引導作用,金融機構提供優惠貸款與貼息支持,生產主體落實自有資金投入,通過多元化融資渠道確保設施改造工程順利實施,推動智能化裝備與機械化生產深度融合。
三、建立標準化生產體系,實現產量品質雙提升
針對當前存在的產量波動大、商品率低、規格不統一等問題,構建標準化生產體系已刻不容緩。建議采取雙軌發展策略:一方面在保證品質顯著提升的前提下穩定產量,滿足大眾市場對高品質農產品的需求;另一方面聚焦高端市場,打造極致品質產品,以高商品率和高附加值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
標準化體系建設需從栽培技術標準化入手,系統研究不同作物在盤錦特定環境下的生長規律,通過試驗示范將成熟技術轉化為可復制的標準化生產流程,確保不同產區按照統一標準操作即可產出規格一致、品質穩定的農產品。這需要政府、科研機構與企業形成合力,強化技術培訓與推廣,引導生產主體嚴格執行標準化生產規范,全面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
四、強化綠色防控體系,破解土壤障礙難題
土壤改良與綠色防控是保障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環節。盤錦部分區域存在的鹽堿化與酸化問題,加之不合理施肥導致的土壤板結、理化性質惡化、微生物群落失衡等現象,已嚴重制約作物生長。
土壤改良應堅持因地制宜原則,摒棄復雜高成本的修復方案,推廣簡單易行、成本可控的實用技術。如合理控制氮肥施用量,增施有機肥與粉碎秸稈還田,精準調節土壤酸堿度;根據不同土壤環境特點科學選用微生物肥、生物有機肥,避免盲目推廣。在無土栽培等特殊環境中,合理補充二氧化碳可顯著提升作物光合效率。
針對局部土壤問題,可采用圍根栽培施肥、精準定量施肥等精細化措施,促進根系發育改善土壤環境。盤錦鑫葉公司的泥炭調理劑圍護技術已形成成功示范,其顯著效果值得全面推廣應用。同時,需加強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研發,綜合運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與生態調控手段,減少化學農藥使用,實現設施農業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鞏固盤錦在全國設施種植業領域的領先地位。